云原生集成開發環境——TitanIDE
通過網頁在任何地方更安全、更高效地編碼2023-08-23
1547
什么是物聯網?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是指通過各種信息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 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采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通過各類可能的網絡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
隨著各種物聯網技術的成熟、5G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算力資源的價格走低,邊緣計算從理論走向了實踐。所謂邊緣計算,就是在邊緣側去跑應用,實時監控、分析、控制各種終端設備。
什么是云原生架構?
云原生架構是一種利用現代云基礎設施優化軟件交付的方法。其主要特點是微服務、容器化、自動化和可觀測。它通過應用容器化和容器編排技術,實現了微服務架構的快速開發、構建和交付,使得軟件更具有可擴展性、高可用性和可維護性。
云原生架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微服務架構:將應用程序拆分成一個個小型、獨立的服務單元,每個服務單元只專注于解決一定的業務問題。
2、容器化:將應用程序與其依賴項打包成標準的容器格式,實現應用程序跨機器、跨平臺的部署。
3、容器編排:通過容器編排平臺,管理和協調應用程序的部署、擴容、縮容等操作。
4、自動化運維:對云原生應用程序的開發、部署、監控、擴容、更新等運維操作進行自動化處理。
5、可觀測性:通過日志、監控、報警等手段實現對云原生應用程序的實時可觀測。
為什么要落地云原生?
云原生架構由于其特有的線程隔離、資源調配等特性,使得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具有以下幾個優勢:
1、應對業務變更:基于云原生架構,實現業務的快速變更,使得企業能夠更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2、增加系統可靠性:采用容器化的方式,使得應用程序的部署更為標準化,降低了應用程序部署和運維的復雜性,從而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
3、增加系統可拓展性:基于容器化的方式,云原生應用程序能夠更加方便的對應用程序進行橫向擴展,提高了系統的可拓展性。
4、提高系統安全性:為了保護系統安全,云原生架構采用了多個容器隔離的方式,從而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能。
為什么要在物聯網中落地云原生?
物聯網,把各種設備、人、系統等都連接進互聯網,連接進來之后,為什么要云原生呢?云原生對云端應用的價值很清楚了,那為什么要強調在物聯網中強調云原生呢?
其實,物聯網的核心是邊緣計算。隨著硬件技術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很多邊緣設備、乃至終端設備都有了不錯的算力,而不再是原來的簡單邏輯控制。這也使得云端應用能夠下發到邊端運行,既然應用能在邊端運行,為什么不能跟云端采用相同的運行呢?答案當然是可以!在邊端使用微服務架構、容器技術,一樣給邊端應用帶來了敏捷、可靠性、可擴展性。
CloudOS與物聯網如何結合?
CloudOS作為企業級一站式的云原生應用開發運行平臺,如何結合物聯網的邊緣計算呢?(對我們CloudOS不了解的童鞋可以參看我們官網https://www./product-CloudOS)
Cloud 1.0版本支持云端應用的一站式設計開發、測試、交付和運維,比如CRM系統、電商系統、采購管理系統、ERP、財務系統等等。
今年,我們跟一個國內第一梯隊的新能源企業合作,共同建設了一個物聯網平臺,在這個物聯網平臺項目中,我們拓展了CloudOS的能力,將“應用”的概念從云端應用拓展到了邊端應用。
在CloudOS中,應用的設計態是一張架構圖,通過把這張架構圖交付到不同的算力資源中,實例化成一個個具體的應用。真正做到一次開發,到處交付。
在我們的CloudOS 2.0中,一個應用的設計態可能包含多個組件,有的組件需要運行在云端,有的組件需要運行在邊端。我們只需要在CloudOS中,以可視化的方式,將不同的組件交付到不同的資源池就好了。
下圖就是一個示例,該應用包含3個組件,其中2個組件運行在云端,一個運行在邊端。運行在邊端的組件獲取攝像頭的數據,傳到云端來識別。
通過我們CloudOS的能力,能夠非常方便地將業務交付到邊端,同時,對開發者屏蔽了容器技術的復雜度。
CloudOS 1.0——一處開發、多云交付。
CloudOS 2.0——云上開發、邊端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