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集成開發環境——TitanIDE
通過網頁在任何地方更安全、更高效地編碼2023-01-10
649
原文作者:leyu.樂魚創新CEO 馬洪喜
“老馬閑評數字化”系列文章正在“深圳leyu.樂魚創新”公眾號連載,感興趣的朋友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不迷路……
href="/"
導語
上一集老馬點評了業界關于“數字化轉型,不轉得死,轉了也未必活”的這一觀點,也分享了個人的一點思考,就是“數字化驅動了創新,創新又為企業帶來可能的利潤增長”(如果還沒有讀過的朋友,請點擊這里)。因此,數字化從來不是目標,而是一種手段。
這樣就會有一個新的話題值得討論:哪些行業,哪些企業應該盡早數字化轉型,利用數字化賦能創新?相應地,哪些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全盤規劃、循序漸進”,甚至是“徐圖之”?
從歷史長河來看,我相信任何一個行業,最終都會利用數字化進行自我變革以提高創新效率,進而提高企業的利潤。但不同行業都有自身的特點,所有行業、甚至是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同步發展數字化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金融:數字化的先行者
以金融業為例,無論是銀行、保險還是證券業,他們的業務天然就是基于“信息化、數字化”開展的,他們是最先進技術的探索者,“保持科技領先性”是其業務發展的訴求。就拿云原生技術來說,我本人最早在2015年就和眾多金融行業客戶一起建設容器平臺了,而制造業的容器技術應用就要普遍晚上四五年左右。因此,例如金融、互聯網、通信等這類行業,是不存在“數字化轉型”一說的。因為他們一直都在“數字化”的路上,持續探索如何更深度地應用數字化包括智能化來優化業務。
同時要特別注意每個行業內不同的企業自身的數字化進度也有所不同。行業頭部企業IT預算和技術人員豐富,也承擔了代表行業探索新技術的使命,所以新技術落地、數字化演進比較快。以本人服務過的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為例,早在2019年便完成了核心系統全面微服務化、容器化,后面幾年又陸續看到其他銀行核心系統云原生化的消息,但這些“大動作”還沒有普遍地在所有銀行、保險、證券領域展開,還有大量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金融單位處于規劃中或是觀望中。2022年,銀保監會發文提出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這個指導意見是值得不單是金融行業的技術人員都讀一下的),我認為在政策的支持下和相關技術的日趨成熟下,各類金融行業企業都可以考慮往前跨上一大步。
總結來說,金融、互聯網、通信領域等頭部企業的數字化已經很深入了,正在向更深處探索中,其深度將由所在行業政策的變革幅度,以及人工智能、數字化等新技術的突破程度決定。除了頭部企業外的其他大量企業,都有巨大的空間進行數字化演進,但在建設方向和建設步驟上還是需要仔細考慮。多和幾家靠譜的伙伴聊聊,就會有全盤的思路。
農業:缺少數字化的天然自驅力
剛才聊的一些行業,他們不存在“數字化轉型”一說,因為這些行業的業務天然就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建設。相對應的,目前,仍有一些行業在全面推廣數字化階段前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的,但只要走出來了,那將是帶來翻天覆地大的變化。前一集我講過一個場景,“把5G、無人機、大數據帶到農業生產里”,雖然在一些地區這種技術已經得到應用,但我認為數字化在農業,特別是農耕生產環境的普遍落地還是需要由政府全盤規劃、支持,并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探索式地開展。這是因為在中國大部分農業土地還是家庭承包模式,每個家庭如果單獨做出決策,他們關心花多少錢、掙多少錢,只有確定的產出大于投入才會花錢,而農耕領域的數字化,在十畝、八畝地上是看不出大的成效的,以農戶為單位建設數字化投入相比卻是巨大的,所以農業生產的數字化建設應該是基于一定的規模化為前提的。農業數字化建設主體就應該是形成“規模化”耕種的主體,小到獲得大量零散轉租權形成規模化耕種的“農業大戶”,大到農村集體單位乃至更大的行政單位。前面說金融領域的數字化探索是有自驅力的,但農業領域缺少這種天然的自驅力,主要還是靠國家宏觀層面的數字鄉村建設的推動力和相關支持經費的落實,讓先行先試的嘗到了甜頭,讓農業數字化領域的服務商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再搬到其他地區時,可以不用政策撥款,直接用數據說明帶來的效益,甚至是以收成、收入的增加為獲得服務費的基礎,才會有人為農耕數字化買單,數字化才能真正成為農業強國的一個貢獻力量。
制造:數字化轉型正當時
如果說金融、農業代表了數字化發展步調的兩個極端,那我認為制造業就是處于數字化轉型的正當時。
數字化在制造業落地場景可謂是豐富多彩。這里有所制造的產品本身就是從和數字無關轉變為帶有數字功能的——電視機已經變成了數字時代的智能終端,汽車也成了行走的電腦,甚至是床墊都能給你生成一份關于睡眠質量的健康報告。也有制造過程的數字化變革,如數字機理仿真模型替代了真機實驗,是對資金和時間的雙重節省。還有更復雜的覆蓋供應鏈、生產、質控、售后跟進的全流程數字化體系的建設等,特別是對新能源、動力電池等領域場景尤其重要。因為制造業相對金融行業來說底子薄、包袱小,因此可以發揮的空間反而更大,云原生、物聯網等數字化手段都有實實在在的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免去了金融行業在早年“探索式”的建設發展,直接基于先進經驗“高舉高打”。舉例來說,制造業發展新的創新平臺技術就不必要容器云、PaaS、云原生一步步地走了,可以考慮一步到位,建設基于云原生技術的數字化創新平臺體系,臺子搭好了再邀請各路能手來唱戲,共同為數字化轉型、創新出力,通過平臺建設把數轉脈絡抓在自己手里,這樣能做到海納百川、事半功倍。除前述制造業、新能源行業外,我認為航天航空、生物制藥等領域的數字化建設也將在近年發展迅猛,如果您的企業身處于這些行業,建議特別關注行業頭部或主要競爭對手的數字化策略,對于一些尋求經營突破的企業,數字化是值得一試的救命良方;對于一些近年發展迅速的新興行業,數字化可能會成為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href="/"href="/"
還有些行業天然具有資源的壟斷性,大家可以在腦海中馬上想到那些“躺著都能掙錢”的企業,那么他們需要數字化轉型嗎?利潤足夠好、又沒有充分競爭的情況下,主動尋求數字化轉型本身帶來的“風險感”可能會讓決策者望而卻步,但當“數字化”成為一種自上而下的使命,雖不必破釜沉舟、奮力一搏,但也可利用資源和資金優勢,做些對國家、對社會有意義的探索。
后記
數字化對每個企業來說都是重點工程,那些身處激烈競爭行業的企業對數字化的需求更強、更緊迫,他們在數字化轉型上是“玩真的”。
老馬和行云的伙伴們過去這些年有幸與各行各業的企業客戶朋友們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數字化項目建設,因此,身在其中不敢不經常思考、揣摩,只有這樣才能提供企業最需要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也不辜負眾多客戶的信任。數字化轉型是要把數字化專家和行業業務專家放在一起通過頭腦風暴得到的“化學反應”,雙方在交叉領域的經驗互換讓數字化轉型的藍圖更加清晰。因此,思維的碰撞在數字化轉型中尤為重要。如果您有不同角度的觀點或是有趣的故事,還請您不吝賜教,期待能成為您數字化路途上的朋友。
添加leyu.樂魚創新CEO馬洪喜,一起交個朋友吧~
下一篇:DevOps的前世今生